在医疗设备与耗材领域,注塑试模是确保产品性能、安全性和量产稳定性的核心环节。医疗注塑产品(如手术器械手柄、导管连接器、植入物嵌件等)对材料生物相容性、尺寸精度及结构复杂性要求极高,试模过程需兼顾工艺优化与质量验证。以下从医疗行业特性出发,系统梳理试模的标准化步骤及关键控制点。
模具设计评审与DFM分析
依据产品3D/2D图纸及医疗标准(如ISO 13485),评估模具结构合理性,重点分析嵌件位置、封胶面预压值、脱模斜度等参数。例如,金属嵌件与塑件的收缩率差异需通过预压量补偿,避免成型后变形;医疗导管连接器需设计精密的流道系统以控制熔接线位置。
使用CAD/UG软件进行模流分析,预测缩水、翘曲等缺陷,优化浇口位置与冷却水路布局。
设备选型与参数匹配
根据模具尺寸选择注塑机,确保最大射出量≥1.2倍产品体积,合模力≥投影面积×400kg/cm²(医疗级材料通常需更高压力)。
配置模温机与干燥机:医疗级塑料(如PPSU、PEEK)需严格控温,模温波动需≤±2℃,原料含水率需≤0.02%以防止气泡。
材料预处理与批次管理
医疗级原料需提供生物相容性证书(如USP Class VI),并按供应商推荐条件烘烤(如PEEK需150℃烘烤4小时)。
记录材料批次号,确保试模与量产使用同一批次原料,避免收缩率差异。
安全吊装与定位
使用专用吊环(深度≥1.5倍直径),通过定位环与机台导柱对齐,避免模具倾斜导致卡模。
连接热流道温控线与冷却水管,预热模具至50℃(逐步升温防止热应力变形)。
开合模参数设定
低压慢速合模:压力≤50bar,速度≤20%,避免碰撞嵌件或滑块。
设置低压保护位置(通常为分型面接触前2mm),防止模具损坏。
顶出系统校准
调整顶针行程与速度,确保医疗产品(如穿刺针座)无顶白或变形。
测试二次顶出机构(如需),确保复杂结构顺利脱模。
温度控制
料筒温度:分五段设定(如PPSU为320-360-370-360-350℃),确保熔体流动性与热稳定性。
模具温度:根据材料特性调整(如PC为80-100℃,PEEK为180-220℃),影响产品表面光泽与内应力。
注射与保压控制
多级注射:采用“慢-快-慢”策略,第一段速度≤10%填充型腔,避免困气;第二段速度≥80%快速充模;第三段速度≤30%补缩。
保压压力与时间:医疗导管连接器需高保压(≥80%注射压力)以减少缩水,保压时间根据浇口凝固时间确定(通常为总冷却时间的30%)。
冷却与周期优化
冷却时间占周期的50-70%,需通过模流分析优化水路布局。例如,心脏支架模具需设计随形水路以控制局部温度。
缩短干燥周期:采用高速注塑机(如电动注塑机)可将周期缩短20%,但需验证产品冷却充分性。
外观与功能检查
医疗产品需100%目检表面缺陷(如银纹、烧焦、飞边),嵌件位置偏差需≤0.05mm。
功能性测试:如导管连接器的插拔力需符合ASTM F2392标准,穿刺针座的密封性需通过气压测试。
尺寸精度验证
使用三坐标测量仪(CMM)检测关键尺寸(如导管外径、嵌件孔距),公差需符合医疗行业要求(如±0.02mm)。
连续生产12模穴样品,统计尺寸分布(CPK≥1.33),识别模穴间差异。
材料性能测试
拉伸强度、冲击韧性等需符合ISO 527/179标准,生物相容性需通过细胞毒性试验(ISO 10993-5)。
嵌件结合力测试:如金属螺母与塑料的拉脱力需≥50N(依据产品设计要求)。
缺陷根因分析
缩水:通过增加保压压力或优化浇口设计解决。
毛边:降低注射压力或调整合模力(需重新计算锁模力)。
嵌件偏移:改进定位结构或增加预压量。
工艺文件固化
编制《试模报告》,记录最佳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速度等)及设备状态(如螺杆转速、背压)。
制定《量产作业指导书》,明确首件检验、过程巡检及异常处理流程。
模具维护计划
清洁模腔与顶针,涂抹防锈油。
定期检查滑块、导柱磨损情况,医疗模具寿命通常控制在50万次以内。
医疗注塑试模是技术、经验与数据的综合应用过程。通过标准化步骤(如DFM分析、多级注射控制、三坐标检测)与行业特性结合(如生物相容性要求、嵌件精度控制),可显著提升试模成功率,为量产阶段的高良率与合规性奠定基础。随着医疗行业对微创化、智能化产品的需求增长,试模技术需持续迭代,以适应高精度、多功能集成的发展趋势。
上一篇:医疗注塑模具的费用计算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