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注塑产品因涉及高精度、高洁净度的生产要求,在注塑过程中若出现烧伤现象,不仅会影响产品外观与性能,还可能引发医疗安全隐患。烧伤主要表现为塑件表面局部焦化、黑斑或暗色条纹,其成因复杂,需从机械、模具、成型工艺三方面系统分析,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案。
料筒过热:当料筒温度超过树脂分解阈值时,树脂会裂解产生焦化物。例如,聚丙烯(PP)的分解温度约为300℃,若料筒温度长期高于此值,树脂会分解为黑色碳化物,随熔体注入模腔后形成黑斑。
螺杆与喷嘴滞流:螺杆螺纹磨损或止逆阀密封不良会导致树脂滞留,局部过热分解。例如,某医疗导管生产中,因螺杆止逆阀老化,树脂在螺杆根部滞留30分钟后即出现黄褐色分解物。
设备清洁不足:料筒内残留的旧料或杂质会成为分解起点。某注射器生产案例中,因未彻底清理料筒内残留的聚碳酸酯(PC)旧料,导致新批次聚乙烯(PE)产品出现条状黑斑。
排气系统缺陷:模具分型面、顶针孔隙或镶件缝隙未设计排气槽,型腔内空气被绝热压缩至高温(可达1000℃以上),使塑料焦化。例如,某手术器械手柄生产中,因未在末端盲孔处开设排气槽,导致产品表面出现直径0.5mm的焦化点。
流道设计不合理:竖浇道过窄或流道过长会产生过量剪切热。某医用导管接头生产中,流道直径从标准8mm缩小至6mm后,产品表面出现连续黑纹,经流道优化后缺陷消除。
背压过高:背压超过300MPa会使料筒局部温度升高。某采血管塞生产中,背压从200MPa调至350MPa后,产品表面出现密集焦化点,调整至250MPa后问题解决。
螺杆转速过快:转速超过90r/min会产生过量摩擦热。某注射器活塞生产中,螺杆转速从80r/min提升至100r/min后,产品表面出现环状黑纹,降低至70r/min后改善。
注射速度不当:高速注射(超过模腔填充速度的3倍)会导致空气包裹,经绝热压缩后烧焦塑料。某输液器滴斗生产中,注射速度从50mm/s降至30mm/s后,焦化缺陷减少80%。
设备清洁:每批次生产前用专用清洗剂(如聚酯类清洗料)彻底清理料筒、螺杆及喷嘴,去除残留树脂。某企业采用“高温空转+清洗料循环”工艺后,因设备污染导致的烧伤率从12%降至2%。
关键部件更换:定期检查螺杆止逆阀、喷嘴密封圈,磨损超过0.1mm时立即更换。某企业实施此措施后,因滞流导致的烧伤缺陷减少90%。
温度控制:安装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料筒各区温度,误差控制在±2℃以内。某医疗耗材厂通过此手段,将因温度失控导致的烧伤率从8%降至1%。
排气槽设计:在型腔末端、盲孔及分型面开设排气槽,深度控制在0.025mm(结晶性塑料)至0.038mm(非结晶性塑料)。某手术器械生产中,通过增加排气槽使烧伤率从15%降至3%。
流道优化:采用热流道系统替代冷流道,减少剪切热。某企业改用热流道后,产品表面黑纹发生率从20%降至5%。
模具表面处理:对流道、浇口进行镀铬或氮化处理,降低摩擦系数。某导管接头生产中,经表面处理后,因摩擦导致的烧伤缺陷减少70%。
参数优化:通过DOE实验确定最佳参数组合。某注射器生产中,最优参数为:料筒温度180-200℃、背压180MPa、螺杆转速70r/min、注射速度25mm/s,烧伤率从18%降至2%。
多级注射:采用“慢-快-慢”三段注射,第一段速度控制在10mm/s以排除空气,第二段速度提升至30mm/s填充,第三段速度降至5mm/s保压。某采血管塞生产中,此工艺使烧伤率从25%降至4%。
保压与冷却:保压压力控制在注射压力的70%-80%,冷却时间延长至产品厚度的1.5倍。某医用导管生产中,通过优化保压与冷却,产品变形率从12%降至3%。
材料选择:优先选用医疗级树脂(如PP、PE、PC),避免使用回收料或含添加剂的改性料。某企业改用医疗级PP后,因材料分解导致的烧伤率从10%降至1%。
洁净生产:在万级洁净室内生产,定期检测空气悬浮粒子(≥0.5μm粒子≤350万/m³)。某企业实施洁净生产后,产品表面异物污染率从5%降至0.2%。
验证与追溯:每批次产品需进行烧伤缺陷检测(如目视检查、放大镜观察),并建立追溯系统。某企业通过此措施,将因烧伤导致的客户投诉从每月5起降至0起。
问题:导管表面出现连续黑纹,烧伤率达20%。
诊断:
机械:螺杆止逆阀磨损导致树脂滞流
模具:流道直径过小(6mm)
工艺:注射速度过高(60mm/s)
解决方案:
更换螺杆止逆阀,清理料筒
将流道直径扩大至8mm
调整注射速度至30mm/s
效果:烧伤率降至2%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%。
医疗注塑产品烧伤的解决需从机械、模具、工艺三方面系统入手,结合医疗行业的特殊要求(如材料洁净度、生产环境控制),通过参数优化、设备维护与模具改进实现质量提升。企业应建立烧伤缺陷数据库,定期分析根因并持续改进,以保障医疗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。
上一篇:医疗注塑制品翘曲变形问题解析
下一篇:没有了